近年来,清城区高质量推进“三大工程”,打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清远市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位于东城街时代路)投入使用,炒沙村环境卫生实现“蝶变”,“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广清大道、北江一路、北江二路、滨江路等主干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品质形象不断提升。
分类施策、精准清理,“净化工程”夯实环境卫生长效工作机制。清城区配备20辆高压洒水车和17辆多功能扫路车,采用“人工为辅,机械为主”的人机协同作业新模式,每天对市区270条主次干道进行清扫、冲洗,并做到长效化常态化管理。高效协同,零时差作业,打造城市“新颜值”。早上全面普扫,加强四街主次干道、商业大街及两旁背街小巷、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周边的环境卫生保洁;下午“动态保洁+集中整治”,对大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实行“地毯式”排查和清理,同时针对人流量大、易产生垃圾的繁华路段、商业大街、市场等实行重点保洁,增加清扫保洁频次;18点后对重要地段(商业街附近道路)加班清扫,延时保洁,守护凤城璀璨“夜颜”。全面排查,零死角清扫,揪出藏污纳垢“隐蔽点”。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全面巡查排查,详细记录垃圾堆积、卫生死角位置及污染程度,建立问题台账,并制定针对性强的清扫保洁实施方案。商业区增加夜间清扫频次,及时清理促销活动垃圾;老旧小区重点清理楼道杂物、乱堆乱放;利用智能AI监控摄像头等突出整治在城乡接合部随意非法倾倒垃圾的违法行为;北江河道两边合理设置11条垃圾拦截带设施,减少上游漂浮塑料、垃圾向市区中心段污染扩散,织密水上保洁“防护网”。
升级硬件、改革体制,“优化工程”赋能城市环境品质全面提升。清城区通过系列的硬件升级和体制改革,增强了整体运作效能,高效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为市民提供了更优质的环境清洁服务。设备升级,打造垃圾中转“动力核”。清城区对E17号区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在原主体两层建筑两翼增加建筑面积约448.5平方米,新增两套压缩设备及两条桶装车道,日常转运处理垃圾量从175吨提升到225吨,峰值达280吨,有效解决新城片区压缩转运能力不足问题,全面提升中转站的作业效率和应急压缩转运处理能力,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引入智能设施,开启精准投放“新时代”。在中心城区升级改造具备遮雨、照明、吸收等功能的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合计917个,同时合理规划分类设施布局,设置了一批分类果皮箱、四分类桶等设施,提升使用效率和便捷性,助力精准分类。引入市场,激发环卫内生“新动力”。清城区对市区中心环卫体制进行改革,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原来的环卫职能下放至各镇街进行属地管理,并将清扫保洁按市场化进行外包。改革后,环卫主管部门配备4名专职巡查员、1名北斗系统监督员对保洁公司(顺创公司)进行日常监督考核;北斗系统管理平台对保洁公司每天的出车情况和出车路线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出车率及机械作业时间;巡查人员每天检查道路保洁情况,发现问题马上通知保洁公司整改。通过改革,改变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状,建立了权责分明、相互协调、高效灵活的环卫管理新机制。
增绿添彩、丰富层次,“美化工程”擦亮城市容貌“换新颜”。在城市绿化美化工作上下足“绣花”功夫,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新需求。优化景观,对主次干道进行绿化提升。梳理林下空间,重点解决绿地植被裸露、退化老化、品种单一等问题,做到四时常绿、处处皆景。在广清大道等主次干道更换生长不良行道树62株、复壮行道树1000株、铺种大叶油草5.3万平方米,加种桃花心木26株、大红花4300株、朱缨花1200株、桃花心木110株。多措并举,拓展城市“绿肺”空间。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2024年拆除违建面积32.48万平方米,同比2023年增长38.59%;完成苗木种植约10.6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2.73公顷,新增绿化长度83.71公里。统筹闲置,积极推进绿美“口袋公园”建设。巧用道路、社区的闲置地块,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因地制宜,见缝插绿,高质量建设口袋公园,将“边角料”打造成“上好料”。截至目前,清城区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2座,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
清远市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5年2月6日